您现在的位置:湖州市社会心理学会>> 会员文章 科普文章>>正文内容

崔萍:爱孩子,不遗弃!

爱孩子,不遗弃!  

尊敬的评委老师,各位朋友:  

大家好!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老师,平时每天站在台前给孩子上课都已经习惯了,可是今天站在这个台前,与这么多高手pk,可是头一回,心中难免紧张与不安,请大家给我点掌声,给我鼓鼓劲!谢谢大家!

  

如果用一个词来介绍我,那就是“矛盾综合体”,为什么这么说?原因有三:一是与人沟通上,遇到志趣相投,我会滔滔不绝,朋友给我的评价是“热情率真”;碰到无缘之人,我是“话不投机半句多”,给人以清高,难以接近之感。原因之二是“女汉子”和“软妹子”集于一身,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儿,父母生病住院、买房装修等等大事,我都能一一摆平;可遇到猫、狗这些小动物,我却怕得惊叫不已,不敢前行;第三个原因就是对待生活的态度上,有时我会不断地告诉自己:人到中年了,安于现状吧,保重身体最重要;可我又时常不甘于平淡,总想着“人活着要有自己的价值,要活出自己的精彩”,于是我开始接触心理,考证做公益,为了突破自己,鼓起最大的勇气站到了这里,开始了我的演讲之旅——我演讲的题目是《爱孩子,不遗弃!》  

今年暑假,我在《读者》上看到了一篇文章,题为《功利的母爱》,文章叙述了这样一件事:一个非常优秀的男孩考取了本省最好的医科大学,这让他的母亲引以为傲。大学毕业后,男孩进了省里最好的医院,大概是不满意工作的枯燥乏味,又加上两次考研失败,男孩的精神和身体都陷入了病态,医院的工作因此而丢了,人变得傻傻的,好面子的母亲把他关在了家里摧残他,对他说“你曾经是妈妈的骄傲,现在却成了我的耻辱!”  

这么一个优秀的男孩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反差呢?因为这个男孩从小就被教育要做“最优秀的”,所以他经不起挫折;而他的母亲接受不了他不再优秀这个事实,表现出各种嫌弃孩子的行为,这样的母爱是功利而凉薄的!  

男孩的经历让我们唏嘘,现实生活中,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,我身边就有一个真实的案例:我一个老邻居,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当上了车间主任,她这么出色,当然不容许自己的孩子“不优秀”。她的孩子一开始也很争气,年年是班中的中队长,可中考的失利,他与“重点高中”擦肩而过,高中期间,他母亲通过层层关系把他送到南京军区当兵,企图“曲线救国”,可这孩子又一次让他母亲失望。慢慢的,母亲的责备声多起来了,看到同事的孩子,姐妹的孩子一个个比自己的孩子出色,她受不了,从吃、穿、住、行全方位对孩子进行监控,孩子渐渐迷失了自己,三十多岁的人表现得越来越不符合这个年龄的特征了。在我的建议下,他走进了三院,医生确诊为“精神分裂症”。一开始,他妈妈还配合医生让他服药,但起色很慢,强势的妈妈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,就把他关在家里,给他停了药,并拒绝一切亲朋好友的到访。事情说到这里,我不知道这个患有“精神分裂症”人最后会怎样,但我知道这一切的根源是他母亲“有条件的爱”造成的。  

拼孩子,是许多中国父母的一大乐趣,所以在中国父母眼中,孩子总有各种不够聪明、不够漂亮、不够懂事。就算成绩永远排在第一的孩子,考上了北大清华后,父母就更焦虑了,因为孩子在大学很难再排第一了。这种负责承受父母焦虑,并将父母从平庸中拯救出来的孩子,其实从小就是处于“被遗弃”的精神当中的:你不更好,我就不再爱你了!  

爱孩子,是无条件的!作为父母,当你费尽心力地教孩子,但若孩子真的无法优秀,只能当普通孩子,我们父母要照样爱他。这种真正的爱是装不出来的,否则,孩子必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焦虑和厌弃,慢慢便觉得人生并无快乐。所以,爱孩子,无条件,不遗弃!


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